大飛機是幾代人的夢
2009年命名為C919,到2017年成功首飛,2022年獲得適航取證。如今,國產民航大飛機C919即將進入批量生產階段。那么今天小編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一下一架大飛機,幾代人的夢,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架大飛機,幾代人的夢
“讓中國的大飛機翱翔藍天”,這個被無數(shù)領導人和民航人念叨的句子,循環(huán)往復傳了幾十年。
所謂大飛機,是指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線客機,是民航使用最廣泛的主力機型。
由于各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水平不均,“大飛機”也只是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講,在中國150座以上的客機被稱作“大型客機”,100座以下的叫做“支線飛機”。
說到大飛機,典型的代表是空中客車公司的300、330、350、380和波音公司的747、777、787等。
造一架中國人自己的大飛機,為了面子,也為了里子。
在劍拔弩張的年代,能坐著自己國家研發(fā)的大飛機出行,是一件風光無量的事情,尤其是在別國做不到的時候。
1955年7月,在日內瓦召開的會議上,赫魯曉夫看到時任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的專機——洛克希德VC-121E后羨慕不已。
于是回國后,他立刻將自己國內的天才工程師們召集起來,搞大飛機。1956年初,世界上第一架成功的噴氣式客機圖-104就此問世。
在中國還沒辦法自主生產飛機的年代,中國領導人的出行,只能靠租一臺飛機來解決。
運-10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曾在采訪時透露:“60年代周總理訪問歐洲,我們是開著那螺旋槳飛機,國外有的人就嘲笑,就說中國還沒有進入噴氣時代,還有人諷刺說中國是一只‘沒有翅膀的雄鷹’?!?/p>
這種無奈選擇的背后,又牽涉到一個問題——安全性無法保證,即使在近代也是如此。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期,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航空工業(yè)人決定自力更生。馬鳳山、趙國強等老一輩航空人開啟了孜孜不倦的探索與搭橋之路。
軍用到民用,技術上的天塹
造飛機很難,造一架民用飛機更會難上加難。
畢竟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軍品就是質量的象征。如果按這個邏輯推演,能造高質量的軍品,就一定能造高質量的民品,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軍用運輸機與民用大飛機的區(qū)別,在于功能和設計理念不同。
軍用運輸機更注重貨艙空間、結構強度和良好的起降性能,而民用大飛機則更注重經濟性和舒適性。除了不能有明顯的用戶體驗短板,成本還得控制好,否則百分百賣不出去。
環(huán)顧世界范圍內,能造民航的公司屈指可數(shù)。能讓大多數(shù)人叫上名字的,基本除了波音就是空客。
過去,有不少國家都有拿軍用機改民用機的先例。
前文所提到的噴氣客機圖-104,就是在圖-16基礎上去掉武備,加寬機身而來。
不過,實際效果上并不盡如人意。有數(shù)據(jù)顯示,圖-104總共生產了201架,發(fā)生過16起重大事故。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也拿轟炸機改,行不行?
任何業(yè)外人士一旦開始了解中國航空工業(yè)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運-10項目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歷史事件。
1970年,空軍航空工業(yè)領導小組召開緊急會議,向三機部傳達中央指示:上海要搞飛機。
同年,客機項目“708工程”正式立項,后來改稱運-10項目。
為了支援708工程,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人員匯聚上海。其中總設計師馬鳳山、設計組長熊焰、副總設計師程不時,代表著當時中國飛機設計領域的天花板。
運-10于1970開始立項,1972年通過了飛機的總體設計方案,1975年完成圖紙,開始生產樣機,1980年運-10首飛成功。
根據(jù)設計圖紙,運-10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航程8000公里,客艙根據(jù)不同布局可分別載客124、149、178人,比C919還大。
在馬鳳山的回憶里,他們這批人“被歷史匆匆趕上了舞臺”,多余的時間并沒有留給他們太多,也沒有太多的參考案例供他們參照。
經過10年的探索,運-10終于被研制了出來,在它身上也看到了很多的第一次:首次采用美英民用飛機設計規(guī)范,首次采用了“破損安全”“安全壽命”設計概念,首次將電子計算機技術用于飛機型號設計等等。
1980年9月26日上午,運-10迎來了它的首飛,它爬升到1300米后在空中飛行兩圈,最后安全著陸,整整飛了28分鐘。
不過,運-10首飛五年后被迫停止。據(jù)相關統(tǒng)計,期間加起來的飛行時間僅為170小時。
這其中的種種原因,過于復雜。運-10能飛上天,能飛幾千公里,但不能真正載客運營,放在民用飛機身上,就是致命的短板。
或許正是有了前人的播種,才迎來了之后的成功。一代人的探索,雖然不夠完美,但卻經驗寶貴。
據(jù)報道,路透社評價道:“在得到這種高度復雜的技術后,再也不能把中國視為一個落后的國家了?!?/p>
這之后,中國加大了對于大飛機的探索,從技術引進到最終走向自主開發(fā)。
造一架飛機,要集結全國之力
為什么,各國都想造一架成熟的民用客機?除了面子里子的考量,也有實打實的經濟效應。
航空工業(yè)產業(yè)鏈長、輻射面寬、連帶效應強。在航空發(fā)達國家,大型飛機工業(yè)作為重要支柱產業(yè),發(fā)揮著重要的帶動作用。
全球干線飛機市場幾乎被波音公司、歐洲空客兩大巨頭瓜分。
相關資料顯示,這兩家公司已經形成了從100座的低端干線飛機到500座以上大型干線飛機的系列產品,所創(chuàng)造的市場價值高達上萬億美元。
民航的發(fā)展,帶動了相關產業(yè)鏈:飛機零件制造、維修改裝、通航培訓、配套服務等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大量人口的就業(yè)。
而以美國為例,航空工業(yè)產業(yè)雖然對國民經濟GDP的貢獻不到1%,但是美國80%的經濟活動都受到了它正面積極的影響。
根據(jù)中國商飛預測,到2040年中國客機隊規(guī)模將達到9957架,占全球比例22%,成為全球最大單一航空市場。未來20年中國將接收民航客機9084架,市場總價值超9萬億人民幣。
造一架飛機,不是一地一城就能單獨完成的。美國的波音飛機,部分發(fā)動機在英國制造,部分尾翼在中國制造,共有29個國家參與了這種型號飛機的制造。
對于造一架C919而言,可以說集結了能夠集結的所有力量。
C919飛機機體結構主要包含機頭、前機身、外翼、后機身、垂尾、平尾等部段和相關部件。國內有22個省市、200多家企業(yè)、36所高校、數(shù)十萬產業(yè)人員參與了C919大型客機研制。
中國商飛預研總師楊志剛曾指出,C919的絕大部分性能指標與現(xiàn)在的空客A320以及波音737持平,甚至在氣動力布局方面還優(yōu)于空客A320和波音737。
對航空公司來說,環(huán)保性、經濟性競爭優(yōu)勢明顯。而對于乘客而言,飛機寬大的機身將提供更多乘坐空間,讓人感覺更加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