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冻绿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廣場協(xié)議的影響有哪些

廣輝2分享 時間:

廣場協(xié)議的表面經濟背景是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入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產來看,“廣場協(xié)議”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廣場協(xié)議的背景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lián)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lián)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緊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赤字問題的協(xié)議。因協(xié)議在廣場飯店簽署,史稱“廣場協(xié)議”(PlazaAccord)。

1.廣場協(xié)議前美國經濟背景:貿易赤字高

巨額的經常賬戶赤字。1979-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fā),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通貨膨脹。79年夏天,沃爾克就任美聯(lián)儲主席,為了治理通脹,他連續(xù)三次提高基準利率,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產流入美國,導致美元匯率飆升。

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60%,美元兌緊要工業(yè)國家的貨幣超過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美元過于堅挺,使美國的出口,特別是制造業(yè)的出口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而日本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最緊要來源。美國逆差的來源國緊要是日本、聯(lián)邦德國、法國和英國。以1985年為例,當年美國的總逆差規(guī)模為1200多億美元,其中對上述4國的逆差約占1/2,解決了上述四國的貿易失衡問題,美國的貿易逆差就能收縮50%。

對比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雙邊貿易與貿易差額,美日的雙邊貿易有如下特點:

①出現(xiàn)貿易逆差的時間最早。美國對日本出現(xiàn)貿易逆差的時間是1965年,早于美國對其他貿易伙伴國出現(xiàn)雙邊貿易逆差的時間,而美國持續(xù)的整體性貿易逆差格局直到1976年才正式開始,比對日本出現(xiàn)貿易逆差的時間晚了10年有余;

②美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逆差增速最快,平均不到4年就翻1番;

③美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規(guī)模和雙邊逆差規(guī)模都最大。以1985年為例,當年美國對日本出口226億美元,約為美國出口規(guī)模的10%,美國從日本進口688億美元,約占美國進口規(guī)模的20%。日本無疑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占比更大的是美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逆差,當年,逆差規(guī)模達到462億美元,已經接近美國貿易逆差總規(guī)模的40%,所以日本理所當然地成為美國當時“治理”貿易逆差最緊要的對象。

2.美國財政負債累累

美國的內債與外債。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政府的政策組合——緊縮的貨幣政策和擴張的財政政策——無疑也是引致美元升值、美國經常項目惡化的原因。里根政府從1982年下半年起實行擴大赤字的預算政策,執(zhí)政5年來的赤字開支共計81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從1789年建立聯(lián)邦債務統(tǒng)計制度到1980年間財政赤字的總和。

里根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雖然對美國經濟有過強烈的刺激作用,帶來83-84年強勁的經濟回升,但終究也給經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加重了國債負擔,損害了國民儲蓄,并削弱了美國出口的競爭能力,成為80年代阻礙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威脅。

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為彌補貿易逆差,美國需要大量吸引外資。而大量外資流入,迅速改變了美國的對外資產地位。由于流入遠遠超過流出,美國對外凈投入額從81年開始急劇下降,使美國從1914年以來第一次成為凈債務國。而日本在此期間巨額的經常賬戶赤字,為其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日本政府大量持有美元債券,成為美國的最大債主。因此,美國渴望通過多方談判,一方面解決因美元定價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3.廣場協(xié)議前日本經濟背景:經濟增長至上

二戰(zhàn)以后,日本政府確立了“經濟增長至上”的方針,以進展本國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而美國為了冷戰(zhàn)戰(zhàn)略的需要,也積極扶助日本進展經濟。在本國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預和美國財力、技術、市場的支持下,日本經濟得到迅速的進展。1960-70年間,日本GDP的平均增長率已經高達16.9%,國民出產總值也位居世界第二位。

4.日本對美巨額順差

日本對外貿易的巨額順差。日本的貿易及開放具備明顯的“利己主義”,即根據自身利益限制許多商品進口或外資進入,同時長期以保護國內初期產業(yè)為由,推遲資本市場的開放。日本的這種利己主義的貿易體制,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盈余國和對外開放的最大受益者。

在經濟危機中,日本通過調整產業(yè)結構,進展能源節(jié)約型產業(yè),1982年的通脹率已經下降到3.0%,率先走出了滯脹,并以其低耗能、低價位的制造業(yè)產品迅速占領美國及全球市場,如機械、化工、電器、汽車等。

5.日本成為最大債權國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實行了一系列宏觀政策調整。在金融方面,日本放棄了為壓低通脹而制定的緊縮方針,在財政方面,雖然采取了公共事業(yè)追加措施,但因為繼續(xù)堅持了縮小赤字的方針,日本政府的財政收支均衡狀態(tài)得到了改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的4.0%降至1984年的1.8%)。同時由于巨額的貿易順差,使得日本政府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而這些錢緊要被用來購買美國國債,日本在美國持有巨額資產,這些資產緊要是以美元形式存在。

廣場協(xié)議簽訂時的五國承諾

1.“廣場協(xié)議”簽訂前的緊要國際形勢

(1)緊要工業(yè)國經濟普遍復蘇,但增長出現(xiàn)不平衡

美國在經歷1983-84年的高速增長后,經濟增速開始放緩。而日、英、法、德等國家出現(xiàn)了經濟增長加快的跡象,特別是私人投入的快速上升。

(2)世界經濟存在不可維持的內部及外部失衡

緊要是美國的巨額經常賬戶赤字和G4(日、德、英、法)的經常賬戶盈余,尤其是日本。

(3)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巨額的貿易赤字使得美國經濟嚴重依賴于外國投入和借款,也導致了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抬頭,各國爭相采取保護性的外貿方針,以鄰為壑,貿易戰(zhàn)不斷掀起。

(4)進展中國家經濟進展面臨嚴重困難,國際協(xié)調和內部調整迫在眉睫

80年代初,初級產品價格的下跌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進展中國家的出口收益無法得到保障,它們的國際收支形勢普遍惡化;由于進展中國家尤其拉美國家的債務都是以美元實行核算的,美元的高估無疑增加了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

為此,“廣場協(xié)議”得以簽署,它是5國針對彼此間,特別是對美國越來越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實行相互協(xié)調和妥協(xié)的結果。

2.“廣場協(xié)議”五國承諾,匯率政策最矚目

“廣場協(xié)議”中,各國都根據自身的狀況做出了各自區(qū)別的經濟政策調整承諾,包含抑制通貨膨脹,減少政府赤字、擴大市場開放度、減少貿易保護障礙等。對“廣場協(xié)議”下各國承諾的概述,可以看出各國承諾緊要集中于幾下幾項內容:

(1)實現(xiàn)無通脹基礎上的均衡增長。

(2)削減公共開支,降低政府需求占社會總支出的比例,將經濟增長方式轉化為以內需和民間投入為主。

(3)促進金融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匯率彈性化,主張各國匯率應充分反映各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基本面。

(4)推動市場開放、貿易開放,抵制保護主義。

(5)G2(日本、德國),緊要是日本應密切監(jiān)視日元匯率,實施靈活經營管理的貨幣政策,實現(xiàn)日元自由化,使日元匯率能夠充分反映日本經濟的潛在力量;而美國應致力于全面推行財政赤字縮減計劃,力爭在1986財政年度使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下降1%。

其中“廣場協(xié)議”最引人矚目的是匯率政策方面的內容?!皬V場協(xié)議”明確指出,“各國間宏觀經濟基礎的改變,并沒有能夠完全有效地反映在匯率的變化上,美國經常收支逆差滋長了保護主義勢頭,若不予以控制,則有可能引發(fā)相互采取破壞性報復行為,進而危害世界經濟”。協(xié)議認為,匯率應該在調整對外經濟失衡中發(fā)揮作用。

美國提出,希望各國能夠在適當時機,對匯率實行協(xié)同調整,緊要非美元貨幣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元匯率實行有序上升,以實現(xiàn)美元的“軟著陸”,防止劇烈失衡下,美元匯率強硬下調對世界經濟可能造成的損失。為此,作為貿易最大順差國的日本,相應承諾將:“加快金融和外匯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以使日元變化能夠充分反映日本經濟的基本面”。德國也做出承諾:“聯(lián)邦政府和德意志銀行將為有效率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不斷演進提給框架”。

廣場協(xié)議的具體內容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lián)邦德國、英國和法國(即G5集團)財長以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一攬子協(xié)議,史稱“廣場協(xié)議”(Plaza Accord)。 內容包含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減少貿易干預、協(xié)作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緊要貨幣有序地下調。廣場協(xié)議自開始實施,日元匯率一路上揚,到1986年5 月,美元對日元匯率突破160日元大關,到1987年達120日元,美元貶值約50%。為了防止美元過多過快地貶值,1987年2月22日,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召開了七國財長會議,決定保持美元匯率在當時水平上基本穩(wěn)定,史稱“盧浮宮協(xié)議”(Louvre Accord)。但是,日元升值卻一直持續(xù)到1988年末,進入1989年才開始有所回落。

廣場協(xié)議的影響

本幣的升值必將導致以本幣計價的資產的升值,特別是虛擬資產,其升值幅度將遠遠超過本幣升值的幅度。其緊要原理是本幣升值將增強對本國經濟的信心,大量熱 錢將因追逐高額利潤而流入本國,而投入到股票市場是熱錢得到最快回籠、獲得最高回報的場所,從而造成股市的上漲。廣場協(xié)議簽訂三個月后,1986年1月, 日經225指數拉開了四年大牛市的序幕,起點為13000點,到年末升至16400點,相比1983年的平均水平升幅近一倍之多,到1987年底股價指數 突破2萬點。1988年東京股市總成交額為286萬億日元,總市值為477萬億日元,分別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1.6倍和1.5倍。到1989年底日經指數達到的38957.44點的歷史高點,日本股票總市值為GDP的1.6倍,占全球股市市價總額的42%,股價平均市盈率也達到了250倍的驚人水平。

1989年至1990年,面對房地產泡沫與愈演愈烈的投機之風,日本政府收縮銀根,采取一系列緊縮性宏觀政策,控制不穩(wěn)定的經濟膨脹,最終卻導致經濟泡沫 的破滅與崩潰。泡沫經濟的崩潰,使日本多年經濟進展歷程中積累的問題和矛盾被集中釋放出來,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日經指數在1989年底高達近 39000點,到了1992年,一路下滑到14000點,幾乎跌掉了2/3。2001年3月13日,東京股市暴跌,日經平均股價最終以11819.70日 元結束了當天的交易,跌破12000日元心理大關,創(chuàng)下1985年2月以來的新低。據經濟學家估計,日本泡沫經濟帶來的直接損失超過6萬億美元,日本為泡沫經濟付出了慘重代價。


184911